眾所周知,作為中國電商界的領軍企業之一——京東與其他電商同行相比最大的特色便是擁有“自營物流”。一直以來,京東自營物流業務隻服務於自傢電商平臺,與順豐、四通一達等社會型物流公司不存在競爭關系,可謂“井水不犯河水”。不過,京東與社會物流公司之間這種平行發展關系今後恐將被打破,因為京東自營物流開始對社會開放瞭。
京東物流倉庫
11月23日,京東集團正式宣佈京東物流將以品牌化運營的方式向社會全面開放,同時也會同第三方進行合作。京東方面表示,京東物流希望將過去十年所積累的基礎設施、經驗和價值向全社會開放,以服務於中國商業社會,幫助商傢降低供應鏈成本、提升流通效率。自此開始,京東自營物流業務可以說是正式“踏出傢門,走向社會”。
官方資料顯示,京東自營物流始建於2007年。自2009年開始,京東斥巨資成立瞭自己的物流公司,並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設立瞭一級物流中心,隨後又在沈陽、濟南、西安、南京、杭州、福州、佛山、深圳8個城市建立瞭二級物流中心。截止到2016年9月30日,京東物流已經形成瞭中小件物流網、大件物流網和冷鏈物流網的三網佈局,擁有7個智能物流中心、254個大型倉庫、550萬平米的倉儲設施、6780個配送站和自提點,完成瞭對全國2646個區縣的覆蓋,已經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物流服務提供商之一。
那麼一直以來被京東引以為傲的自營物流體系為何要“放下身段”投身社會與其他物流企業“爭食”呢?這其中自然離不開一個“利”字。自營物流優勢明顯:可全過程地有效控制物流系統的運作、避免商業秘密的泄露、提高企業品牌價值等。但前期投資巨大、配送成本較高等缺點也十分突出。要知道,京東在這些年的物流體系建設過程中始終伴隨著質疑,甚至有人預言其將成為壓垮京東的“最後一根稻草”。
事實上,在物流上的巨額投入也的確成為京東整體盈利壓力的主要來源。就在之前的央視采訪中,京東CEO劉強東也直言京東物流自成立以來已虧損近100億。因此,京東物流對外開放,顯然是降低成本之舉,讓自營物流盡量不再拖後腿。
那麼隨著一心希望盈利的京東的進入,中國物流行業現有格局是否將會發生大的改變?答案是:很難。中國物流、快遞行業經過近些年的快速發展後,目前已逐步進入成熟期,行業基本格局已經穩定,京東物流即使開放也很難對整體構成沖擊。另外,京東之所以建設物流體系,其主旨還是為提高自身平臺服務質量,主要精力仍投入在京東商城業務上,對外則更像是“摟草打兔子”——捎帶手。
“京東物流的進入對順豐、四通一達很難構成明顯威脅。”資深傢電分析師劉步塵指出:“順豐、韻達等都屬於社會型物流公司,而京東物流雖然開放但仍是企業體系內物流,以服務自身平臺為主,對外服務更像是對業務的一個補充。”
不過,從京東物流全面開放商業化一事可以看出京東對其物流業務的重視以及盈利的決心,這個曾被詬病為壓垮京東模式“最後一根稻草”的業務,未來或許真的有希望變成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